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21-08-04

推进“两个率先”,是江苏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为此,省委、省政府相继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逐步形成了富有江苏特点的经济发展道路。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如环境污染加重,资源消耗过多,土地占用过多等。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措施,认真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和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用创新的思路破解发展中的难题,避免了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同时,把加强宏观调控作为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机遇,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使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得到切实贯彻。

党的十六大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改革的新阶段。在新的起点上,江苏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在改革取向上,从过去以国有企业改制退出为主转为以发展为主,使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相结合,有进有退、优进劣退。在改制重点上,从过去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转为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主,突出规范企业改制与产权转让行为,更加注重国家利益和职工合法权益。在改革路径上,推进国有企业同民营企业之间的合资合作,省属企业、市属企业与中央企业、省外国有大企业、实力强信誉好的其他所有制企业以及著名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着眼于增量改革,做强做大国有企业。到2004年,全省国有企业大规模的产权制度改革基本结束。到2009年底,全省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1.46万亿元,比2003年底增加了8300多亿元。经过战略性调整,全省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趋于优化,国有资本加快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优势企业聚集。全省国有资本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城市公用事业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新增国有资本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城市公用事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

在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省委、省政府把继续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新世纪江苏经济战略转型的重大举措。2000年、2004年先后两次召开全省私营个体经济工作会议,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2004年,省人大通过了《江苏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条例》《江苏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条例》,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民营企业担保基金,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至2009年底,全省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累计达352.6万户,注册资本达21718.36亿元,个私经济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9.4%。加上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个私成分,民营经济比重已超过50%。国有、民营、外资经济齐头并进,形成“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江苏主动适应,积极应对,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涉外经济政策法规,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全省对外贸易实现跨越式增长,数量规模和运行质量显著提升,确立了外贸大省的地位。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跃居全国首位,并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升,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重点引进基地型、龙头型大项目,完善产业链,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在产业上,利用外资由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向服务业、农业拓展。全省紧紧抓住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机遇,突出抓好苏南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带建设。南京成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苏州工业园是国家唯一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各地的软件园、创意园、研发设计中心、商务中心等各类外包产业集聚园已初具规模。到2011年底,全省共有26个国家级开发区和99个省级开发区,以全省2%的土地创造了1/2的地区生产总值、1/3以上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的工业增加值、3/4的进出口总额,吸纳了3/4以上的实际到账外资。在地域上,利用外资由主要集中在苏南逐步向苏中、苏北扩散。苏南地区成为国际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投资的热土,特别是苏州工业园发展迅速,其辐射作用不断增强。苏中地区进入经济国际化快车道,沿江地区成为外资的重要投向地,苏北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自2000年全省确立“走出去”战略后,“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境外经贸合作区加速推进,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全国领先。

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是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动力和重要内容。为培育中心城市,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从2005年起,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始制定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相继完成沿江城市带规划、沿江风光带规划、沿海城镇带规划等城镇体系规划,以及沿江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苏锡常都市圈绿化系统规划等,使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相互衔接,城乡发展空间全面优化,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加快推进,区域合作、联动发展成为趋势。全省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达到50%以上,2011年上升到61.9%。全省有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7个、中等城市22个、小城市30个、小城镇903个,初步形成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城市建成区迅速扩大,城市绿化水平迅速提高,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土地、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江苏率先在全国进行集约利用土地的探索,在全省全面推行集约用地新机制。2003年,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发出建设绿色江苏的号召。2004年初作出《关于推进绿色江苏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0%,城市绿化率达到40%。2004年12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5年4月,省政府批准实施《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确定全省循环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并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省委明确把“环保优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之一。“十一五”期间,江苏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积极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2006年3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会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见》,明确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7年5、6月间,太湖爆发严重蓝藻水污染事件,引起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极大关注。7月7日,省委、省政府在无锡召开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会议,提出“铁腕治污、科学治太”方针,对彻底治理太湖进行全面部署。9月,省政府印发《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2007年以来,省委把太湖治理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的指导方针,坚持不懈地加快推进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到2009年底,用于太湖治理的资金累计达500亿元,太湖湖体水质富营养状态由中度改善为轻度。省委、省政府以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为契机,加快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环保体制机制创新,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环境资源区域补偿、绿色信贷和污染责任保险试点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至2010年末,全省已建成国家卫生城市22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9个,国家园林城市19个,绿色模范城市(县)18个,国家生态市、县17个。扬州、南京、张家港、昆山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沿江8市已全部成为环保模范城市,成为全国最大的环保模范城市群。2011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行动计划》,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开展节能减排、绿色增长、碧水蓝天、植树造林、生态保护与建设、生态示范创建“六大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江苏出台《江苏省“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重点抓好包括深入开展污染减排、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切实维护环境安全、大力改变农村环境面貌、全面推进生态建设、不断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在内的六项重点工作。

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是省委、省政府为推进“两个率先”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2006年4月19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提出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到2010年,全省基本建立布局合理、良性互动、开放配置、运行高效、富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55%和65%,为建成以自主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省份奠定基础。在《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和《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省委、省政府对创新型省份创建作出了全面部署。基本思路是: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国家科技发展方针,立足江苏现有基础、自身优势和发展需要,坚持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对外开放与省内发展紧密结合,政府主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与市场导向作用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紧密结合,坚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作为主线,把突破重点应用领域的关键技术作为主攻方向,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着力点,把产学研结合作为主要途径,把推动科技创业作为主要抓手,加快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努力在自主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点的自主创新道路。“十一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强有力支撑。主要包括:一是引导公共投资重点投向应用研发,激励政策聚焦科技人才,成果转化资金集中用于项目的产业化,促进企业主体地位的形成和巩固。二是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保护,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鼓励发明创造申请专利,大力加强技术标准建设。三是大力发展创新文化,把创新文化建设和科学普及作为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认真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普工作。四是加紧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市场交易服务和投融资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十一五”期间,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09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首次跃居全国第一,当年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基本达到创新型国家投入水平。2009年11月,江苏省被科技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科技创新工程试点省份。

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先导,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随着一些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发展,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转移。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决策,紧紧围绕保增长这个首要任务,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出台了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等10条政策措施,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省财政共安排各类专项资金100亿元支持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改造,安排50亿元再担保资金对企业进行信贷支持,引导企业调整结构、开拓市场、增产增收。2009年,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逐月回升,经济运行逐渐走出低谷。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省委、省政府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把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作为工作主线,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转型促增长增优势强后劲。到2011年,全省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6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2.6%。大规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7万亿元,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40家,其中超过500亿元的15家。

到2010年,江苏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建设小康指标。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2010年,全省经济总量达到4万亿元,跃升至全国第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万元,跃升至全国各省区第一。财政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效农业比重不断提高。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2010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16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中,江苏有129家,其中35家进入100强。三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2%,森林覆盖率为20%。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计下降20%以上,完成“十一五”时期下降20%的节能目标。耕地保有量控制在470万公顷以上。四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对外开放持续深化,2010年全省进出口总额4658亿美元,保持全国第二,其中出口2706亿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85亿美元,占全国1/4以上。“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五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944元和9118元,五年平均增长10.2%和8.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平安江苏和法治江苏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来源:《中共江苏地方简史》(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著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