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挥师北伐。在北伐军节节胜利的形势下,江苏工农群众运动高涨,中共组织也有较大发展。为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确定新形势下的斗争方针,中共江浙区委决定召开全区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7年2月11日,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中共江浙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真如召开。出席大会的有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彭述之、杨之华,区委委员罗亦农、赵世炎等10人,各地方代表52人,代表全区5157名党员。江苏代表谢文锦、刘少猷、杨佳林、张佐臣、秦起等8人,代表江苏党员525人。
大会中心议题是动员江浙党员发展工农运动,促进革命形势高涨,迎接北伐军。中央代表在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分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以及反革命势力和革命势力的状况,指出“中国目前的政治问题,即是国民革命问题,亦即反帝国主义斗争的问题”,要求全党同志“积极取得革命的领导权,建立无产阶级、农民及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的民主专政”。江浙区更须加紧发展工农运动及一切民众运动,“巩固和扩大我们党的组织和影响”,要求“江浙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争领导权的模范区域”。
江浙区委已注意到革命队伍中隐藏着的危险,罗亦农在代表区委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北伐军一来,江浙两省必有大反赤局面,蒋介石太恨共产党,预备到南京与共产党算账,他并反苏俄。所以蒋一来必联合左、右派资产阶级等一致反赤。”大会决议案也明确指出:“江浙两省的绅士官僚的势力特别壮大,一旦北伐军新右派的军队占领江浙,这一危险现象将更可怕。”
针对这一危险形势,大会要求:“上海及江浙两省的工人阶级为着制止革命的危机,取得革命的领导地位,不只本身的组织要有广大的发展,并且要发展广大的革命的民众运动,尤其是要拉住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的群众。”大会认为要实现上述目标,根本问题是“必须要有一个广大的群众政党指导,本党过去的组织力量太弱,党员的数量太少,未能深入各种民众,未能普遍在江浙各地发展和扩大本党的组织”。大会提出:“必须积极发展本党的组织,扩大党员的数量,增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努力使党成为一切群众运动的核心,如此,才能应付目前中国革命运动的严重时期。”
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共江浙区委,罗亦农、赵世炎、何松林、尹宽等15人为区委正式委员,罗亦农为区委书记,赵世炎分工负责组织,尹宽负责宣传,何松林负责职工,并由罗、赵、尹、何四人组成区委主席团。同时,区委决定成立职工运动、农民运动、军事等6个委员会。以后,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江浙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也作为中共江苏省第一次代表大会。
江苏各地党组织积极贯彻江浙区委第一次代表大会精神,推动工农运动发展,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党组织也迅猛发展。据1927年3月统计,江浙地区共产党员已发展到1.3万余人,为迎接北伐军准备了力量。
1926年底,北伐军在江西击溃军阀孙传芳主力后,控制了除浙江、江苏、安徽以外的南方各省。孙传芳将残部集中到松江、上海一带,重新整编,又勾结奉系军阀张宗昌率领的直鲁联军南下,和北伐军对抗。北伐军编组了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和中路军的江右、江左两路军。东路军由浙江向江苏、上海方向推进;江右、江左军由长江两岸向东推进,在南京、上海、杭州三角地区围歼孙传芳残部和直鲁联军,肃清长江下游的军阀势力。
为迎接北伐军的到来,中共江浙区委要求全体共产党员“大大号召群众,做好欢迎、响应北伐军的工作,积极组织宣传队和慰劳队,号召上海工人举行响应北伐的总同盟罢工,积极组织纠察队”。北伐军进入江苏境内后,江苏地区的国共两党基层组织,立即发动群众欢迎北伐军,为北伐军当向导做后勤,有的还在军事上策应。北伐军所到之处,国民党机构都公开办公,代行行政职能,维护社会治安,协助组建新的地方政府,做了大量工作。
1927年3月21日,当北伐军从浙江推进到上海近郊时,中共中央、中共江浙区委领导发动上海80万工人总同盟罢工,并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经过30多个小时的战斗,打败了军阀部队,解放了上海。22日,北伐军进驻上海市区。
南京中共组织、共青团组织和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左派)加紧发展组织,壮大力量,加强两党之间的合作。中共南京地委在大的工厂和码头、车站秘密组织了工人纠察队。地委负责人文化震等还亲自到奉军内部去进行策反工作。当北伐军进攻南京城时,中区警察署署长打开通济门,引北伐军入城。
无锡县总工会决定以总罢工的方式迎接北伐军,并在申新纺织厂等厂组织工人纠察队,破坏铁路、颠覆军车,致使沪宁铁路一度瘫痪,配合了北伐军的进攻。无锡地委和县总工会得知北伐军已攻占常州的消息后,即于3月21日发动了全县4万多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在无锡工人的配合下,北伐军兵不血刃进驻无锡。
常州、苏州、镇江、宜兴等地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国民党员,也都积极行动起来,发动群众组织纠察队、宣传队,向军阀部队发动政治攻势,进行分化瓦解敌军的工作,使北伐军顺利占领整个苏南地区。
来源:《中共江苏地方简史》(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