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是江苏永元投资有限公司在非洲投资兴建的全国县市第一个、苏州市唯一一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 是中国民营企业在埃塞俄比亚创办的唯一一家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 是埃塞境内首个由外资建成且已正式运营的工业园区。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园区概况
工业园于2007年11月通过商务部、财政部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招投标, 2008年开始规模性开发, 2015年4月通过商务部、财政部确认考核。工业园协议规划总面积5平方公里, 已取得99年使用权的土地权证4平方公里, 其中一期2.33平方公里, 二期1.67平方公里。园区开发建设采取“总体规划、分期实施, 建设与招商同步、开发与使用同步, 以及以园养园, 滚动式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埃塞政府以工业园为模板, 制定了《工业园法》。目前, 总投资2.5亿美元的一期已全部完成, 能为入园企业提供可靠的水电供应和多样化的厂房选择。
现已建设完毕的项目有:25幢近30万平方米标准型厂房, 3幢18500平方米员工住宅楼, 1幢3000平方米综合办公及生活服务用房, 19公里铁丝网围栏和233万立方米土地平整、“五纵五横”10条园区主干道、6万平方米绿化, 600吨/小时供水系统、日处理13000吨污水站及管网系统、25.2万KVA总降站。工业园目前享有的埃塞优惠政策主要有:区内企业所得税享受5-10年免税期, 比区外外资企业延长2-5年;外汇留存30%, 比区外多留存10%;埃塞国家船运公司优先承接区内企业海陆运输服务, 运费低5%。设立海陆联运的内陆港口 (工业园已获批为海陆联运目的港) , 点对点运输物资。此外, “税收返还”重大优惠政策正在全力争取沟通。工业园为入园企业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投资和工作许可、企业注册和有关登记、报关报税、商检、仓储运输、商务会展、与当地政府和机构协调中介服务以及安保服务等。园区保税仓库由工业园在埃塞的法人公司开展保税仓储业务, 满足入园企业生产物资的进出口业务需求。埃塞政府向工业园派驻海关、商检、税务、治安等职能部门的直属办事机构, 为入园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最大化的“一站式”便捷服务。工业园已与埃塞政府有关部门签订政府订购合同, 埃塞政府将把工业园内的企业作为政府采购的合作单位。园区内商贸、医疗、消防、培训、餐饮、娱乐等设施配套齐全。
目前, 入园企业已达90家 (其中中资企业84家, 联合利华等外资企业6家) , 总投资6亿美元 (其中中资5.8亿美元) , 涉及水泥生产、制鞋、汽车组装、钢材轧制、纺织服装等行业。截至2018年11月底, 园区总产值15亿美元, 上缴东道国税费总额累计已达7000万美元, 为东道国解决就业1.6万人。工业园的招商引资工作已从“招商引资”转变为“招商选资”。
2008年11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访问埃塞期间, 将工业园列入高访三大议题之一, 指示“要将东方工业园建设成为中国与埃塞分享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功经验的示范区”。埃塞政府则把工业园作为该国“可持续发展及脱贫计划 (SDPRP) ”的组成部分, 列为国家“工业发展计划中重要的优先项目”。几年来, 工业园先后迎来30多批次国家和部委领导莅临视察指导。2013年, 汪洋、刘延东副总理、中央书记处赵洪祝书记先后视察园区并给予高度评价;2014年5月, 李克强总理亲临工业园视察, 更使我们备受鼓舞、深受激励。
二、发展规划
我们深知, 工业园的开发建设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将以国家“一带一路”方针为引领, 继续迎难而上, 克难奋进, 为祖国争光。
从近期发展目标来说, 我们将瞄准建设绿色生态型投资集聚区的目标定位, 在进一步做亮做优一期的同时, 尽快开启二期的开发建设, 拟用2年时间, 引进生产性企业150家, 产品销售总额达到15亿美元, 创汇总额达到5至8亿美元, 员工人数达到50000名左右, 创造就业岗位45000个以上。令人欣喜的是, 二期工程尚未开建, 已有诸多国内企业表达入驻意向。
从远期发展蓝图来说, 我们力图到2025年, 把工业园扩展到12.5平方公里;再用5—10年时间继续扩大到25平方公里, 最终打造成一个拥有500家以上企业、占地72.5平方公里左右的东方工业城。
三、困难与建议
工业园开发建设的成绩, 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指路子、壮胆子的结果。但以一家民企之力投资开发和建设管理的境外经贸合作区, 我们也深感“小马拉大车”的沉重和无助。目前遇到的困难和相应请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争取优惠难度大。作为民营企业及其仅有单一民营股份的工业园, 在赢取他国政府的支持尤其是争取优惠政策时, 缺乏相应的对等地位和谈判筹码, 造成商谈成果落地慢、重大优惠政策难突破, 比如税收返还政策久谈无果、二期土地申请迟迟不得获批等。希望我国政府部门能更多地直接出面与他国政府商谈, 以争取更多更好的优惠政策, 并通过政府平台帮助工业园加大舆论宣传, 切实解决“走出去”过程中的一些困难。
二是境外融资难度大。工业园一期总投入超过2.5亿美元、总资产超过30亿元人民币, 因资产在境外, 难以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最艰难而心酸的时刻, 甚至要变卖国内资产来支撑境外园区的发展。希望政府帮助我们引导、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直接参与工业园建设, 大力推进金融机构对“走出去”企业的项目支持, 有效解决境外资产抵押融资难题。
三是扶持政策难到位。为支持境外合作区建设, 国家和省、市各级相继出台了一整套激励政策, 但由于种种原因, 财政部已停止对境外合作区进行补贴。请求督促政府部门恢复境外合作区扶持政策, 兑现相关扶助资金, 切实把领导的重视关心转化为更大的实质性支持, 把表态支持转化为更实在的扶持内容。
四是人才不足难适应。随着工业园的加速发展, 工作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 而作为一家民营企业, 人才储备量及其档次等都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 亟需国内富有开发区建设、管理经验的专家、政府工作人员等进行具体而长期的研究、指导。希望政府在人才选配上给予大力支持。(作者:卢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