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2021-05-25

1993年9月,中央调整江苏省委主要负责人,任命陈焕友为省委书记。1994年12月21日至25日,中共江苏省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有840名,代表全省313万多党员。大会听取和审议了陈焕友代表中共江苏省第八届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

大会在总结省第八次党代表大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规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全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以及加强党的建设的宏伟蓝图。报告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团结和带领全省人民,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提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三番,到20世纪末,全面实现小康。在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向第三步目标迈进,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省份。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省委和省纪委,陈焕友任省委书记(1999年12月,中央对江苏省委的主要领导作了调整,回良玉任省委书记),郑斯林、曹克明、顾浩、许仲林任副书记;曹克明任省纪委书记。

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在20世纪末全面实现小康,这既是江苏在经历了1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实现温饱后提出的新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央领导对江苏的殷切期望。早在1983年2月,邓小平考察苏州地区时,就充分肯定了苏州地区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对苏州的新变化新面貌作了高度概括,赞扬了苏州地区在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此后,邓小平以苏州发展变化为例证,多次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系统阐述小康目标的丰富内涵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提出中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20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21世纪用50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992年2月,邓小平视察南方途经南京时,又期望江苏等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一点。1994年2月,邓小平从上海返回北京途中在南京火车站短暂停留时,对江苏省委主要负责人指出,发展经济,能快则快,不要搞快呀慢呀的争论。并强调说,现在是个机会,这个机会是不多的,你们要很好抓住。江苏在20世纪末全面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就是结合江苏实际贯彻邓小平的要求提出的。

为实现江苏跨世纪发展目标,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了实施科教兴省、区域共同发展、经济国际化发展战略。之后又相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这五大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对江苏经济社会跨世纪发展起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科教兴省战略最早萌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时江苏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总量迅速扩大,资金和资源日趋紧张,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很大。省委、省政府在深刻总结江苏多年来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时,深感必须采取重大措施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转移。1989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江苏经济的决定》,明确提出“科技兴省”战略,以建成科技先导型经济省份为总体目标,把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91年底,在“科技兴省”研讨会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科技兴省”战略是主体战略,必须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199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将“科技兴省”战略拓展为“科教兴省”战略,使科技先导与教育先导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省第九次党代会将科教兴省与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一同确立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1995年,为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江苏再次强调“科教兴省”的主体战略地位,提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总体目标,即加快提高江苏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能力,继续保持江苏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把经济建设尽快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基本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现代化;为实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教支撑。随后,全省迅速形成了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的热潮。

1997年,江苏实施“333人才工程”(培养30名左右研究成果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国家级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理论家,培养300名左右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省级优秀人才,培养3000名左右成绩显著的市级优秀人才)。1998至2000年,江苏推行科技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江苏新型科技体制框架。全省科研院所充满生机和活力。“九五”期间,江苏GDP的增长速度年均为10.55%,科教人才的增长速度年均为6.85%,科教人才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之比为0.649。到2000年,全省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普通高校有11所,国家级重点学科42个,省级重点学科9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0个,科技开发中试基地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到2000年,江苏高校招生达18万人,占全国高校招生数的10%。江苏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省份。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以及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掀起了江苏对外开放的新高潮。1994年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省委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将“经济国际化”确定为江苏三大发展战略之一。1996年2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国际化的若干意见》,对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作了进一步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江苏经济国际化进程。江苏实施的经济国际化战略,以大量引进外资和发展出口贸易、构筑开放型经济为重点,外向型经济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开发区是江苏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1992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江苏先后设立了张家港保税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批准设立了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同时,省里还先后设立了一批省级开发区。1994年,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项目开始启动。根据协议,双方将支持苏州市和新加坡开发财团合作开发建设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配套,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到2000年底,全省国家级开发区已达到11家,省级开发区69家。一些来江苏投资的跨国公司、大公司的项目多数办在开发区,开发区成为全省利用外资的重要基地。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4年,全省对外贸易额以平均每年增长40%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宏观环境趋紧的情况下,1994年至2000年也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1995年首次出口突破百亿美元,三年迈了三大步。到200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56.4亿美元。江苏外贸出口在全国的位次不断攀升,1994年居全国第三位,列广东、上海之后,2000年晋升至第二位。江苏对出口市场采取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和发展日本、中国香港、美国、欧盟四大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开拓中东、拉美、非洲新兴市场。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上升。

高效地利用外资,是江苏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全省各级政府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到2000年,全省已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42927项,协议外资金额904.4亿美元,已有75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来江苏投资。世界跨国公司对江苏的投资规模逐年增长,2000年有22个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来江苏投资24个项目,协议外资额4.5亿美元。与此同时,江苏积极推进对外经济合作,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数量及营业额每年稳步增长。2000年底,在外劳务人员达6.43万人,同比增长25.02%。

在提出“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同时,省第九次党代会还提出了“区域共同发展”战略。针对苏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省委、省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苏北地区的具体措施:1992年起,省委每年选派扶贫工作队到苏北经济薄弱县帮助工作;1995年着力优化生产力布局,建立苏北星火产业带、徐连经济带等6条产业聚集带;1996年调整苏北部分行政区划,分设了泰州、宿迁两个地级市,以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展开苏北交通战线的“淮海战役”,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苏北奔小康的战略新措施来抓,营建苏北高速公路网;1997年实施南北合作产业转移示范工程;建设“海上苏东”,实施淮北脱贫致富工程,加快建设徐连经济带,并与沿江经济带相呼应,形成江苏经济南北联动、共同发展的格局。省委、省政府还制定了《江苏省脱贫攻坚计划》,将扶贫开发工作列为省重点工作之一,大规模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1998年实施淮北农村安居工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采取“免、包、补、帮”等政策进行帮扶,力争不把农村草危房带到21世纪。同年实施通达工程,用3年时间集中力量解决淮北15个经济薄弱县2006个行政村不通公路(航道)的问题。2000年底,扶贫促小康取得可喜成果。

2001年,省委、省政府在淮安、昆山、南通分别召开苏北、苏南、苏中三大区域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的三大区域分类指导方针。政策上,对苏南“锦上添花”、对苏中“釜底加薪”、对苏北“雪中送炭”,特别强调要加大对苏中、苏北的支持力度,并确立南京与淮安、无锡与徐州、苏州与宿迁、常州与盐城、镇江与连云港跨江结对发展,使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环境、人口等多种因素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在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1995年,省委在制订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5月,省委、省政府召开贯彻三项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和主要措施,以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到2000年,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一定实效。江苏围绕实现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加强了土地管理和土地复垦工作。制订了《江苏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重点抓好太湖、淮河、苏南运河水污染治理,关停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江苏被国家确定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试点省,张家港市、苏州市和江阴市被国家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已有29个县(市)被批准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2000年,全省展开生态城市建设,江阴市、张家港市、徐州市、南京市等相继规划建设生态城市。11月,省委正式提出建设生态省的长远目标。

省委把推进城市化作为重大战略举措。2000年7月11日,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城市工作会议,对推进城市化作出全面部署。在谋划“十五”规划时,省委、省政府正式确定了城市化战略,从而使原来的“四大战略”发展为“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五大发展战略。城市化战略的总体思路是: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形成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把大城市做强做大做优做美,增强在区域发展中的聚集带动功能,通过大中小城市、中心镇,多渠道吸纳非农人口,努力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这个根本性的大问题。提出构建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都市圈,强化三大都市圈的功能,并以此带动全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省委提出,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必须数量和质量同步推进,到2005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5%以上,城市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相适应。以这次会议为标志,江苏城市化步入了加速发展的轨道。2000年起,全省先后调整了多个省辖市市区行政区划,对一些县(市、区)进行调整,从根本上拓展了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同时,全省各地以开发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园区发展模式的转变,加快把开发园区建设成为城市经济的增长极和现代化的新城区,城市化率超过40%。2002年,苏锡常、徐州、南京三大都市圈规划相继被省政府批准。
2001年11月8日至12日,中共江苏省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879人,代表全省364万多党员。大会听取审议了回良玉代表中共江苏省第九届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认真总结了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省委和省纪委,回良玉任省委书记(2002年12月回良玉调中央工作后,中央决定李源潮任省委书记),季允石、李源潮、王寿亭、梁保华、任彦申任副书记;王寿亭任省纪委书记。

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新世纪初“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即到2005年,富民强省取得阶段性成果,人民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全省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到2010年,富民强省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全省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2021年建党100周年,富民强省提升到新的水平,江苏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地区。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省委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和工作重点,主要有:(一) 创新体制机制,增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二) 全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争创产业竞争的新优势;(三) 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实现开放型经济的新跨越;(四) 加大科教兴省力度,构筑人才的新高地;(五) 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形成城乡一体、共同繁荣的新格局;(六) 加强分类指导,落实区域共同发展的新举措;(七) 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步伐,开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境界;(八) 坚持依法治省,营造政治民主、法制健全、社会安定的新环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